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
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称为“汤誓”。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今山东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军,杀了三?伯,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已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汤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逸周书·殷祝》)。
建立商朝
主词条:商汤灭夏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做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就连远居黄河上游,氐人、羌人部落都来纳贡归服。
百岁而崩
汤二十五年,商汤命伊尹作《大濩乐》。初巡狩,定献令。 汤二十七年,商汤迁九鼎于商邑(今河南商丘)。 汤二十九年,商汤百岁而崩。
为政举措
攻灭葛国
主词条:商汤灭葛之战
葛国(今河南商丘宁陵县)是商国国都亳(今商丘谷熟镇西南)西边的一个方国。 葛伯忠实于夏桀,是夏桀在东方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给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商国人提供饭食。汤派商国边境的人往葛国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商国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候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塌地的与商国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国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国。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朝的羽翼。
任用贤才
商汤也是个识才之君。仲虺是个
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淫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商汤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蓄。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
征伐方国
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 ”后得以释放。汤回商以后,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灭夏建商
主词条:汤武革命
古书中把汤伐桀灭夏称做“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的本意是指皮革,兽皮去其毛而变更之意。“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商讲究迷信,凡作一事都说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汤革命是中国奴隶社会中一个奴隶主的总代表革去另一个奴隶主总代表的命,虽革除了夏桀的暴虐,但仍然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所以后世人们又称为“贵族革命”。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也就是在汤革了夏桀之命后建立起来的。
汤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最后灭了夏王朝,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所及,远远超过了夏王朝,汤灭夏后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
轶事典故
姓名繁多
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汤见伊尹
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商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解网施仁
《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