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2:58
分类

1925年4月27日,中国文学系编辑的《文学》创刊,作为《民国日报》的文艺副刊之一,随报发行。该刊物的宗旨是发表作品,研究文学各种问题,并介绍外国文学。

1925年5月30日,上大400余名学生成为五卅运动的先锋队。参加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统一指挥机构——上海工商学联合会的上大学生代表有:李硕勋(革命烈士)、赵君陶(李硕勋的妻子)、关向应(曾任共

青团委总书记、中央军委委员)、杨尚昆(曾任国家主席)、许乃昌(彰化人,台湾第一位中共党员)、邱清泉(抗日名将)、何秉彝(在五卅惨案中牺牲)等。

1925年6月4日,学校被英国军队占领、封闭。6月14日,校学生会全体会议决议募捐建筑新校舍,拟“先建筑五十亩两层中式房,并建筑能容千人的大礼堂”。6月15日,《上大五卅特刊》第一期出版,校长于右任题写刊名。7月,学校迁回闸北中兴路,设临时办事处继续招生,后租闸北青云路师寿坊(今青云路167弄位置)15幢民房为校舍。9月7日,经广州革命政府第十五次会议决定,补助上海大学建筑经费两万银元。

1925年9月10日开学上课,青云路弄堂口挂于右任所书“上海大学临时校舍”的牌子。当时学生已增加到800人,还附设有平民学校和青云学校,由上大师生义务任教

,在工人、职员、妇女、青少年中普及文化知识。

1926年,学校又获革命政府补助一万银元,办学条件大为改观。

1926年3月21日,学校举行教职员会议,选举韩觉民、陈望道、周越然、侯绍裘、施存统、朱复、杨贤江、刘大白、李季为校行政委员会委员。3月22日,《民国日报》刊登《上海大学为在江湾购买地基通告》。4月9日,学校致函林伯渠、毛泽东、恽代英,请他们鼎力相助,敦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将补助上海大学建筑款两万元克日汇来,以便开工。

1926年9月7日,上海10万人参加“九七”国耻纪念大会,追悼各地死难烈士,上大许多学生参加并组织领导。担任全国学联总会会长兼党团书记的李硕勋主持大会,林钧主祭。上大师生周水平、刘华、贺威圣先后被军阀政府杀害。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上大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参加了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取得第三次起义的胜利,并参与成立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

1927年3月24日,校行政委员会主席陈望道、中学部主任侯绍裘联合署名发布公告,定于四月一日起在江湾新校舍正式上课。4月1日,占地50亩的新校舍在江湾奎照路落成。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上大学生参加闸北青云路广场集会。4月18日,学校在江湾新校舍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改选陈望道为临时主席。4月19日,南京国民党中央发出通缉令,通缉共产党人及“跨党分子”197人,其中包括数十名上大师生。

1927年5月2日,军警借口搜查军械,闯入上大逮捕学生。5月3日,蒋介石特指令当时的淞沪警备司令杨虎和陈群进行查办,国民党军警把师生员工全部赶走,并查封学校,部分师生转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5月4日,上海大学江湾新校舍由国民党军白崇禧部驻扎。5

月26日,学校召开行政委员会会议,议决陈望道因有要事离校,辞去校行政委员会临时主席职,由谢六逸继任,并由朱复、谢六逸负责进行复校事宜。学校被封后一个多月,国民党当局把上海大学的新校址改成了国立劳动大学(上海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

1936年3月,在于右任一再交涉、反复斡旋下,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追认上海大学学生的学籍,并与国立大学享有同等待遇”的议案。于是,各地上大学生纷纷成立同学会,联络同学办理学藉的登记审查工作。11月又成立了上海大学同学会总会,推举程永言为理事长,张治中为监事长,除办理学籍登记外,还筹备复校事宜。不久之后抗日战争爆发,上大复校事宜因此停顿。

新中国时期

1958年5月19日,上海科学技术大学创立,是一所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共建的多科性重点大学,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主办;同年9月,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分校”的名义对外招生。1959年5月,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为上海科大题写校名。上海科大首任校长是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校与研究院、研究所关系十分密切。

1959年,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学技术学校创立,学校系复旦中学高中部改组而来,由上海市、中科院上海分院以及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共建,直接受中科院上海分院领导。

1959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前身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建立,是解放后上海第一所高等美术院校。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校址设在闸北延长路149号原上海交通大学分部。 同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新校址落成,学校从复旦中学迁入嘉定东门办学。

1960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新校址落成,学校从临时校址(虹口欧阳路221号原光华大学旧址)迁入嘉定城中路20号办学。

1966年9月,上海科技大学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招收了5名越南留学生,是新中国早期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之一。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上海机械学院(今上海理工大学)合并为新的上海机械学院,学校总部设在原上海工学院校址。

1978年,上海第二科技学校改制为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开始招收本科生。

1978年,教育部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上海科大恢复招收研究生,上海工大前身也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9年,上海大学法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政法系招收了恢复高考后上海首届法律专业本科生。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上海工学院建制,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并被确立为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1979年,上海科技大学和上海第二医学院合作建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全国高校中最早的BEM学科之一。

1980年4月,上海大学文学院前身复旦大学分校建立社会学系(今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是全国第一个恢复和重建社会学专业的学校。

1981年,上海科技大学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并被确立为上世纪上海三所市属重点大学之一;上海科技大学分部则改制为上海科技专科学校,仍属科大党委领导。同年,国务院批准实施学位条例,上海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1983年1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原清华大学副校长钱伟长教授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同年,上海工大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1983年5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复办上海大学。学校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这些学院的前身分别是复旦大学分校、合并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分院和上海机械学院轻工分院、上海市美术专科学校、合并的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和上海科技大学分校、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上大复办后,老上大的教师、学生或职员纷纷表示祝贺: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建人的题词是“继承革命传统,发扬时代精神”;北京大学教授俞平伯的题词是“青云发轫”;复旦大学教授谭其骧的题词是“继承和发扬老上海大学的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两个高度文明而奋斗”;中国文联副主席阳翰笙、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施蛰存、上海中医学院顾问许德良、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等也发来了贺词和贺电。原上海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科见长的高校

,之所以以“上海”命名,除了地域关系外,含有继承20世纪20年代大革命时期,曾经培育了大批革命志士与优秀人才的上海大学革命传统的深切意义。

1984年,上海科技大学成立光纤研究所(今上海大学光纤研究所),是全国开展光纤技术研究最早的单位之一,成立此研究所的背景是科大首先研制出中国第一根单模光纤。 同年,上海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设立了机械自动化及机器人研究所和相应的系、专业,是上海最早研制出工业机器人的两所大学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