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旅游景点、名胜古迹简介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邹城市历来为游览胜地。地上有中国古代九大历史文化名山之一的峄山,举世闻名的孟庙、孟府、孟林和驰誉遐迩的六山摩崖刻经;地下有省内最大的地下宫殿明鲁荒王陵、史前文化遗址--野店遗址和春秋时代的邾国故城遗址。

邹城市名胜古迹:

孟庙位于邹城南关,是历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景四年(1037年)。宋宣和三年(1121年)迁建于现址,共占地4.35公顷,呈长方形,以主体建筑亚圣殿为中心,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建筑物于左右作对称式配列,为5进院落。前部为3个大院,后部分为左、 中、右三路,穿越13座门坊。共有各类殿宇64楹,木、石牌坊5座,御碑亭2个。 主要建筑多为明、清两代重建,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庙内还存放大量碑刻、石雕和汉画像石,对研究我国历史、书法及绘画艺术具有一定价值。

孟府亦称亚圣府,与孟庙毗邻,是孟子嫡裔居住的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测为金、元时代所建。经历代重修扩建,现占地4公顷多。前后为7进院落,共有楼、堂、阁、室100多间, 以大堂为界,前为官衙,后为内宅。孟府现保存着历代封建帝王所赐的朝服、龙袍、圣旨、诰封和家藏珍宝玉玩、宗族档案、印书木版、古书字画等大量文物,大堂现为县出土文物陈列室。

孟林位于邹城东北12.5公里的四基山麓,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占地近千亩。有柏、 桧、杨、楷等各种树木1万余棵,多为金、元、明、清各代所植。孟子墓座落在孟林正中, 高约6米,周长约100米。孟子享殿现为5楹,朱漆彩绘,单檐斗拱,造型古朴。其中,北宋景五年(1038年)所立“新建孟子庙碑记”碑,为北宋儒学泰山派的著名学者孙复撰书,距今已有960余年的历史,是现存研究邹城“三孟”的最早、最珍贵的实物。

峄山位于城区东南12公里处。 因山石多呈圆形, 如丹似丸,络绎不绝,故名峄 (绎)山,又名邹峄山、东山。孟子谓孔子登东山,即指此山。峄山海拔555米,周围1 0公里许。登山石级路共43盘,约4公里。早在春秋和秦汉之时,峄山就已著称于世。《书·禹贡》载:“峄阳孤桐”,《诗·鲁颂·宫》载有“保有凫峄”,《太平御览》又有“峄山尤多桐树”的记载。春秋时邾国国君文公曾迁都于峄山之阳,残垣断壁至今犹存。后人相继在山上建寺观,筑亭台,刻石记胜,遂有“邹鲁秀灵”之誉称。孔子、孟子、秦始皇、刘邦、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赵孟、董其昌、郑板桥等历史名人都曾登临峄山,并留有诗文墨迹。峄山名胜佳景,数不胜数。极顶五华峰为五巨石并立, 上镌“插天”、“光风霁月”等大字。五华峰东0.5公里许,在高 20米、 名神雀台、号称“无字碑”之巨石壁上,有高15米、宽8米、为当今世界最大汉字刻石之一的“鳌”字。冠子石为东峰,世传为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处。秦始皇登峄山,曾令丞相李斯勒石记功,世称“秦峄山石刻”,原碑已佚,元代仿刻碑现存于邹城孟庙内。

铁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铁山南麓约有45度斜坡的花岗岩石屏上,南北长61米,东西宽17米,面积1037平方米。刻字1500多个,大者如斗,小者如掌,排列有序,浑然一体。石刻的内容为佛经,分“经文”、“石颂”及“颂文、傍石铭”三部分,刻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经主(刻经主持者)是汉丞相匡衡的后裔匡等人。书经者是北齐时代佛教大沙门名僧安道壹。

邾国故城位于峄山南麓至廓山之间,鲁文公十三年(前614年) 邾文公卜迁于峄,在峄山之阳建立了邾国国都。楚顷襄王十八年(前281年) 为楚国所灭,传29世,共33 4年。故城遗址周长9200多米,现残存的城墙约7200多米,高达3~4米,最高处达7米。

明鲁荒王陵位于城东北10公里九龙山南麓。 1971年发掘,1985年开发建设,198 8年3月正式向游人开放。 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陵墓。 墓室坐北朝南,按古代 “四神方位”定穴,东西分别与卧虎山、玉皇山邻近,南与朱雀山遥对。依山凿石开圹于地表以下26米。前为长80多米的斜坡墓道,墓道后紧接高8.2米、绿琉璃瓦覆顶、敷红色墙皮的金刚墙。墙下正中有墓门,前后两墓室均有双扉枢轴式石门,每扇重约 2吨。 墓室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2米,高5.5米。为山东省内规模最大的一座地下宫殿。

尼山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位于尚河乡的苗子岭之巅。尼山是鲁南抗日革命根据地之一, 先后有200多名指战员和民兵以身殉国,血染邹鲁大地。1943年尼山地区党政军民为纪念革命烈士,公立此碑。现为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