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县古代名人

renwenyishuadmin 提交于 周三, 2018/06/13 - 03:40
分类

穆修(979~1032) 字伯长,著名文学家,宋代郓州汶阳(今汶上)人。曾任泰州司理参军、颖州文字参军等职。自幼苦读,10余岁即落笔成章,20余岁博览群书。不满当时流行的“西体”靡丽文风,主张恢复韩愈、柳宗元散文传统,并亲自动手刻印韩、柳文集数百部,千里迢迢肩挑至京师开封出售,对后来的诗文革新运动起到了先驱的作用。其作品被集为《穆参军集》三卷。

白英(1363~1419)字节之,明代著名民间水利专家。康驿乡颜珠村人。早年曾受骋设教,充当过运河河工,在治水通船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明永乐九年(1411年),敕修运河航道。白英献计改以南旺镇为分水点,在运河流经的南旺一段建水闸38座,分段调节水量;同时筑戴村坝,开小汶河,引汶水分流于南旺,使之南四北六,上下济运。经采纳实施后,较好地解决了运河航道水量不足、长期阻塞的难题。“引汶济运”这一系统工程,开创了大运河航运史上的新纪元。

路迎(1483~1562)字宾,郭仓乡路海村人。明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南京兵部主事郎中,襄阳、松江、淮安知府。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兵部尚书。处事沉稳,平易近人,对下属严慈并施,以慈为本,被称为“善政中第一人”,甚得皇帝赏识。一生虽多武职,亦善诗文,与同代大儒王阳明有文字之交。所咏佳作曾刻于汶上城内“独乐园”壁间,后被毁,仅有少量诗文流传民间。

王杲字景初,汶上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次年授山西临汾知县。处事缜密,知人善任,仅两年,政绩跃为“山西第一”。后曾任山西监察御使、陕西茶马御使、太仆寺少卿、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使、户部右侍郎等职。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升任户部尚书,相继改变银钱折粮方式,调整食盐管理办法,没收贪官赃款,加倍收缴富商大户多年拖欠的税金,既减轻了百姓负担,又增加了财政收入,皇帝大为赞赏,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加封太子少保。后遭诬陷被贬往广东雷州,不久含冤而死。明隆庆元年(1567年),皇帝得知实情,立即下令予以昭雪,同时赠封太子太保,派员营葬。

吴岳(1501~1568)字汝乔,南旺镇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保定知府、山西布政使、贵州巡抚、吏部左右侍郎、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廉明,操守如一。任南京吏部尚书期间,“抑浮薄,杜侥幸,南都缙绅惮之”。他下令印发《会约》、《礼考》等,对官吏进行正面教育;同时,认真调查官场弊端,既而“上疏陈六事,帝颇纳其言”。不久,委兵部尚书,赴京上任途经家乡期间病故,谥号介肃。吴岳善诗文,文风深沉典雅,不尚辞藻,有《望湖遗稿》一卷传世。

郭朝宾字尚甫,苑庄乡柏村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河南、陕西左右布政使,顺天府尹,浙江巡抚等职。明万历二年(1574年)升工部尚书。 为官政绩卓著:在大同督饷时,改革传统运粮方法,为国家节约运费白银2 万两;赴西宁安抚外族部落,以诚相待,不擅杀戮,促其臣服,边境得以安宁;任顺天府尹期间, 不畏权贵,秉公执法,将一韩姓军官绳之以法;朝中-江陵宠臣,为表现自已,几次奏请开挖口、胶莱二河。郭朝宾经实地考察,认为开河时机未到,几次廷议均以其力谏而予否决。